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通过强化科普硬件与队伍、常态化开展科普服务、创新科普载体形式,让科普“小阵地”释放“大能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根基。
强化科普硬件支撑,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全力推动科技场馆建设,先后建成武威市科技馆、民勤节水科技馆,天祝县科技馆已完成主体工程。依托社区、村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新建科普服务站19个、科普宣传栏35处,打造国家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13个、市级43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7个、市级11个。持续壮大科普力量,新增科普员360余人,注册科普志愿者3500余名,为科普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深耕农技科普服务,赋能产业更好发展。组织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员等基层科普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棚内圈舍等农业生产一线,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至目前,已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00多期,现场指导服务1200多场次,培训农牧民12万余人。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为引领,打造“西凉仙紫”“古浪香瓜”“民勤蜜瓜”等地域特色商标37个。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2个,培育创建省级协同创新基地1处、科技科普小院5家,以科普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科普载体形式,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科普宣传活动300多场次。依托科普大篷车,常态化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普展教服务。市科技馆积极探索建立“馆校”“馆旅”“馆企”合作机制,打造“1+6”特色展教模式,策划开展特色科普展教活动及科普讲座200余场次,累计接待群众15.4万人次。积极拓展线上科普宣传阵地,向公众年均推送科普信息1000多条,点击量超10万人次。(记者楚妍霞 王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