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武威新闻
武威:深挖文化资源富矿 激活文旅融合引擎
时间:2025-09-10 08:50:45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152

走进凉州区清源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马表有正与家人排练《三对面》《二进宫》等经典剧目。“农忙务农、农闲唱戏”的传统在这里延续,生活中的百般滋味被凝于指尖丝线,融入唱念做打。这门古老艺术,正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焕发新的生命力。

“木偶一动,戏就活了。我们农民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只要还有人爱看,咱这戏台就不会散。”马表有说。

马表有一家的坚守,是我市系统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挖掘整理非遗资源、开展常态化传承活动等举措,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与此同时,创新推出“非遗+旅游”融合模式,在河西都会等景区设立非遗展示区,现场展演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等非遗项目,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我们全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强非遗人才梯队建设、深入推进非遗展示展演、强化非遗宣传推介,有效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凉州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马多福介绍。

我市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进一步拓展至更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在河西都会景区天马歌馆,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通过动态复原技术“活”了起来,汉代仪仗队车马喧阗的场景栩栩如生。夜幕降临时,《天马行》大型实景演艺以光影技术演绎丝路传奇,将静态历史遗址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空间。景区内还通过雕塑群立体呈现张骞出使、霍去病征匈奴、丝绸之路等历史画卷,构建起沉浸式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在长城保护领域,我市同样贯彻“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系统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谋划了25项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项目。同时,通过在凉古段、天祝段等重点长城区域周边科学修建了望台、观光栈道等设施,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融合区。

“我们通过锚杆锚固、裂隙充填注浆、土坯砌补、夯筑支顶等技术方法对长城墙体遗存进行修缮,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宣传科干部袁强年介绍。

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也在文创领域结出硕果。我市培育“武威游礼”品牌,研发了以“八鸟朝阳”为蓝本的文创巧克力、以“鸠鸟”为原型的雪糕、马踏飞燕仿制品等系列产品,让凉州文化符号渗透到旅游各环节,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从非遗的活态传承到长城的科学保护,从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到文创产品的时尚化表达,武威正将深厚的文化资源富矿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大引擎,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记者李兴菊 赵东晓 见习记者温冰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