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着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武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戈壁滩上的蓝色光伏板与旋转风机正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产业底色。
戈壁蓝海储未来
光伏与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典范,不仅通过替代传统石化能源大幅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更在生态治理领域展现出多重协同效益。
光伏板覆盖地表可减少阳光直射,抑制水分蒸发,配合定期清洗组件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改善板下土壤墒情,促进植被恢复,形成“板上发电、板下农牧”的生态循环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兼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提供动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将风光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短板”转化为“绿色优势”,实现“发电+治沙”的双赢格局。
武威风光资源富集,太阳能资源属一类地区,风能资源属三类地区,全市测明并规划风光电开发容量1.2亿千瓦。“十四五”以来,武威市抢抓国家布局建设“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集中规划布局、分批梯度建设的原则,集中连片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
据统计,武威市建成及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600万千瓦,跃居全省第二座“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城市。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89.7%,已成为全市电力系统的绝对主力。
“聚焦风电、光伏、储能三大装备制造产业,武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清单,靶向引进远景能源、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集聚发展。”市发改委能源科科长魏博说。
从“一片叶”到“整台风机”,从“一粒硅”到“整片光伏”,从“一颗电池”到“储能矩阵”,武威的新能源产业版图正在稳步扩大,发展态势良好。
——风电装备产业从单一叶片制造,发展至4吉瓦风机总装、800套叶片、400套塔筒、800套机舱罩生产能力,正在建设500台风机发电机、1000套风机主控系统项目;
——光伏产业从零起步,现已形成6万吨工业硅、3.5吉瓦组件、400兆瓦逆变器生产能力,正在建设12万吨工业硅、2.5吉瓦单晶硅拉晶切片项目;
——储能产业引进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已建成1吉瓦时系统集成、300万颗超级电容器项目,正在建设9000吨电池正极材料及补锂剂项目。
随着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武威市坚持“发输并重”的发展思路,全面构建“发得稳、送得出”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考虑新能源接入和外送,谋划推进电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网架结构。
驱车自古浪县城向东北方向行进50余公里,便抵达了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连绵沙丘被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方阵所分割,显得棱角分明。
沿高耸架空线路,记者一行来到亿恒宝华光伏电站,附近的几座大型光伏发电站就是使用这里的储能电池仓完成储电。
“电池仓就像一个个大号‘充电宝’。”古浪县发改局能源服务中心干部张文军告诉记者,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通常是直流电,而对于储能系统来说,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技术是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池通过正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储存电能,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同样也是直流电,稳定且安全。
汇集升压站是光伏电站的核心枢纽,实现电能高效汇集、转换升压和并网输送三大关键功能,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电力输出稳定性。结合省内消纳新能源项目布局,武威市先后在凉州区九墩滩、民勤县红沙岗、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松山滩等区域规划建设9座330千伏汇集升压站,接入容量达860万千瓦,有效解决风光电项目的汇集接入问题。
在强化电网建设的同时,推进负荷侧布局,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先后引进实施了稻盛云智算中心、9万吨高纯硅合金、12万吨工业硅、5吉瓦单晶硅拉晶切片等一批绿色载能项目,有效拓展了新能源消纳空间。
武威市还构建“传统+新型”双轨调峰体系,以抽水蓄能和煤电托底、电化学储能灵活补充,同步推进新能源配套储能与独立储能建设,目前82万千瓦储能装机已形成稳定“电力缓冲带”,有效护航风光绿电平稳入网。
变废为宝产业兴
生态保护就是培育一棵生生不息的常青树,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荫蔽,更在于未来持续结出的经济果实。当环境保护的投入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回报时,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即发展”的价值共识,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武威市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谋划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等为重点的绿色环保产业链,做大做强绿色环保产业。
生活垃圾经分类回收后,各得其所。可焚烧物直接化作电能;餐厨垃圾“榨”出生物柴油,残余废渣与其他垃圾一并送入焚烧发电系统;渗沥液经深度净化,蜕变为景观绿化的清泉……在这套资源循环的生态闭环中,武威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从建设至今,武威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构建覆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全链条处理体系。
“投产以来,我们已累计将125万吨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其中116万吨通过焚烧转化为4.24亿度清洁电力。”武威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总值长张云山介绍,“今年以来,我们处理了6.7万吨餐厨垃圾和4745吨医疗废弃物,真正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龙头企业驱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集群竞争力。武威市组建产业发展技术专家组,为生态环保企业发展及时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重点推进环保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光大环保实施医废处置升级改造、餐厨垃圾协同焚烧发电等项目,推动弘威公司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和汇农节水滴灌带项目建设。“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既解决了环保治理痛点,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跃升。”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赵良敏说。
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农业基地,武威市打造“畜禽粪污—沼气—有机肥—农作物—饲料—养殖”绿色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将每年产生的“农业代谢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实现从“生态负担”到“绿色资产”的价值重构。今年上半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量达887.7万吨,利用率达91.0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
数字赋能新引擎
4083个5G基站像神经末梢般覆盖城乡,76万户千兆光网用户享受飞一般的网速,99%的政务事项动动手指就能办妥……武威正在上演“数字变形记”。
近年来,武威市将数字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发展方案、发展图谱、推进机制,定期调度分析,协调解决产业上下游堵点、难点问题,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数字产业通过多重路径推动生态环保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精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能耗与排放,还能加速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环保技术研发应用。”武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永峰表示,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了污染精准防控,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业态。
2025年,武威市谋划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等重点项目31项、总投资约65亿元。稻盛云(武威)智算中心项目1号智算中心点亮运营,标志着河西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设施正式投运。
“武威独特的清洁能源优势与区位条件,为智算中心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基础。”稻盛云政企经理郑起燕说:“公司首批投产的1000P全国产推理算力,不仅高效支撑AI应用,更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与东部节点城市形成‘前店后厂’的协同模式,让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信息基础设施如同“水电煤”,维系数字产业运转。武威市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5G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所有工业园区具备千兆宽带网络承载能力。电信、移动、联通3个大数据中心完成改造升级,建成机架443架。实施天翼云“一城一池”武威节点建设(扩容)工程,全市算力能力极大提升。
数字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政务服务系统平台已上线高频应用210个、特色应用231个,运营指挥中心成功接入城市大脑、甘肃政务等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会议系统互联互通,整合雪亮工程、明厨亮灶等视频资源,打造“一网通管”智慧治理新格局。
数据要素赋能成效显著,在自然资源、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深化应用。天马行市民云创新推出“金融通”“招商通”“文旅通”等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农业领域建成优然牧业智慧牧场等项目,民勤万头奶牛零碳智慧牧场加快建设;制造业领域打造伊利乳业乳制品加工智能工厂,傲农饲料、普安制药、青岛啤酒等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金仓生物、合才化工等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光伏板下的梭梭与服务器机房的指示灯同步生长,武威用实践证明,城市的转型密码,就藏在生态资源与数字算法的精准匹配中。(记者甘曜毓 陈志鑫 赵东晓 焦 健 陈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