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武威的生态图册,一半是风沙记忆,一半是绿色奇迹。这座千年古城,曾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区位优势而辉煌,也因“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生态困境而彷徨。
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夹击下,武威人民用70多年的光阴,在风沙前沿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长征。
今天的武威大地上,梭梭与光伏板在沙丘间错落生长,碳汇林在祁连山麓绵延如浪。
这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不仅重塑了山河面貌,更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昔日风沙口变身产业带,“沙漠”与“绿洲”这对宿敌开始共生共荣,武威正在向人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绿色复兴的故事。
沙退绿进筑长城
武威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朝为庄园夕沙压,不知何处是我家”……多年前,这些歌谣俗语在武威沙漠边缘地区广为流传。从这些朴素的字句中,能窥见曾经风沙肆虐的艰辛图景。
近年来,武威市以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为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治沙新路。
“民勤绿洲终于画上了绿色闭环的圆。”自1950年首次全民治沙誓师起,民勤人如楔子般阻隔两大沙漠合拢,代代接力治沙。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61万亩以上,工程固沙13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
八月,民勤县白土井,梭梭苗与沙拐枣迎风摇曳。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西缘,如今,13公里荒漠披绿,庇护周边6万多亩农田。
历经70多年的连续奋斗,随着当地集中攻坚锁边林带的“最后一公里”,一条总长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实现了历史性闭合,这也标志着捍卫绿洲生态安全的立体防护体系已构筑起来。
“民勤人最懂沙害的苦,也最珍惜绿色的甜。”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说,这些年,民勤县把荒漠变成绿洲,把风沙口变成“黄金产业”。梭梭林下种苁蓉,沙窝窝里长希望,老百姓从“怕沙”到“靠沙致富”,这就是生态治理的意义。
民勤的治沙实践,正是武威市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市,一场更宏大的绿色战役早已打响。武威构建“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治理体系,划定1485万亩重点治理区,通过实施青土湖守卫、八步沙提质等工程,累计治理268个风沙口、490公里风沙线,使青土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7.65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实现“双缩减”。
咬定青山不放松,抢抓“三北”工程机遇,申报55.6亿元生态项目,创新“7+1+1”监管机制。2024年以来完成治理289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初步治理。
点沙成金、长效治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优势,探索推广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菜“五融模式”,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沙漠观光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大力推广“光伏+治沙”模式,有效治理沙漠28.8万亩。
科技赋能成效显著,与中科院等机构合作研发“草方格沙障+混交沙生苗木”等20多项新技术,建成集科技创新、技术示范、科普展示为一体的规模化示范区10个。培育177名高级技术人才,推广手扶式压沙机等设备,实现从“人海战术”向“科技驱动”转型。
弘扬八步沙“六老汉”精神,创新“互联网+治沙”模式,武威建成80个公益基地,治理58万亩沙地。“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吸引4.1万志愿者参与,相关事迹获央视报道,形成全民参与的治沙格局。
青山不负新绿梦
在天祝县炭山岭镇金沙村,66岁的护林员潘德才每天清晨六点便背着干粮,踏上巡护路。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坚持了7年。
潘德才曾是一名煤矿工人,30岁时下井,背煤篓、推矿车,一干就是20多年。2017年,他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天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
2018年后,村里放牧的人少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然而,游客逐年增多,垃圾问题也随之而来。潘德才巡山时总会顺手捡拾饮料瓶、纸屑。“过去挖煤把山挖塌了,现在我们要把大山养回来。”如今,他每天准时在村公益岗位微信群签到,熟练地使用护林员APP记录巡护路线。
潘德才巡护的山林背后,是武威系统推进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近年来,武威市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实施水源涵养、造林绿化等综合治理项目,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2%,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1.14%,绿色版图持续由“浅绿”向“深绿”拓展。古浪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2024年林长制激励表扬县,是全国激励表扬的18个县级单位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凉州南部山区,云杉叠翠如墨,山杏缀满枝头,绿意漫过起伏山脊,吐纳生机,滋养凉州大地。
“山坳里的树,当年栽下时还没膝盖高,如今已能遮出半山阴凉。”天梯山林场副场长马元金蹲在碳汇林基地,拂过一株樟子松的针叶。从2022年起,凉州区在祁连山浅山“织绿”,3.12万亩碳汇林像翡翠项链绕在山颈,270多万株苗木扎根石缝,滴灌设施如银线穿梭其间。“这里的呼吸都带着草木清香。”
结合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凉州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碳汇林建设新模式。去年以来,采取参加统一植树、自愿前往植树和捐款参与植树方式参与活动,为社会各界参与义务植树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小程序和现场捐款等,2年共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累计栽植山杏、云杉、山楂等各类树木30余万株,建成“军人林、劳模林、青年林、爱心林”等一批纪念林。
祁连山麓的云杉已亭亭如盖,与碳汇林里新栽的山杏、山楂连成绿海。从一个又一个人的坚守,到社会各界共同植下的希望,武威人用年轮镌刻着生态蜕变。
碧水重生润绿洲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更是武威的母亲河,流域内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对武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青土湖,作为石羊河的尾闾湖,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彻底干涸。
“青土湖位于民勤县北部,地处雅布赖风沙带下风向,周边风沙口众多,是民勤绿洲北部最大沙源区和风沙路径区,生态治理直接关系到河西走廊东段的生态安全,关乎能否阻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合拢。”民勤县河湖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建福说。
为了让石羊河重现生机,让青土湖重焕碧波,民勤县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治理工作。立足“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治理方略,以“三北”工程等项目为依托,统筹推进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协同治理,完成了大面积的治理任务,初步形成了“锁沙源、截路径、固绿洲”的生态防护格局。
同时,武威市建立起市、县区、灌区、乡镇、村五级水权管理体系,将水权明确到各个行业,从严落实取水许可等制度,强化计划用水管理。
在具体措施上,坚持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同治理,采取工程压沙、人工造林、生态注水等多种手段,为石羊河流域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
规划新建水库和调蓄水池,完善“水盆子”,让水资源能更好地被“留”下来;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搭建起一条条生命脉络,水资源能够多源互济;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打通输配水通道,解决区域“卡脖子”干旱问题。
站在民勤蔡旗断面附近,放飞无人机,石羊河依然蜿蜒前行,见证曾经瀚海翻滚,也目睹着如今戈壁桑田。
这场绿色长征远未结束。未来,武威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在前、干在先,加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大力实施节水护水,持续开展扩绿增绿,深入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在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武威担当、作出武威贡献。(记者甘曜毓 赵东晓 陈志鑫 焦健 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