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王春培 杨明)
(视频来源:凉州区融媒体中心 他经国 郭昌宁 王君亮)
从“冷饧”到餐桌的风味记忆
凉州面皮子,古称“冷饧xíng”,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敦煌文书中便有关于这种“面制凉食”的记载,是西北干旱气候下诞生的美食——用面粉制成凉皮,搭配酸辣调料,解腻消暑,成为当地人对抗酷暑的“秘方”。
民间更有一段趣闻:相传唐僧取经途经西凉(今武威),西凉女王以当地特色“冷饧”招待,其清爽口感让师徒四人赞不绝口。虽经时间演变,凉州面皮子仍保留着古法精髓,成为凉州人“一日不可无”的家乡味,更被视作丝路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凉州面皮子的制作密码
1. 面的“蜕变”:从面团到凉皮
和面醒面:普通面粉加冷水揉成光滑面团,醒发30分钟,让面筋更有韧性。
洗面筋:面团放入凉水中反复揉搓,分离出淀粉水(直至水变清),剩余面筋备用。
沉淀淀粉:淀粉水静置3小时,倒掉上层清水,留浓稠粉浆,加少量蓬灰(或食用碱+盐)调味,增加凉皮的筋道。
2. 蒸制点睛:两张 “皮” 的诞生
蒸凉皮:平盘刷油,倒入粉浆,大火蒸 5-8分钟至表面起大泡,取出晾凉后揭成薄皮,叠起切丝。
蒸面筋:洗面剩下的面筋加酵母醒发 20分钟,蒸熟后切小块,口感松软有嚼劲。
3. 调料灵魂:一碗 “料汁” 定成败
醋水:凉州熏醋为底,加芹菜水、花椒粉、淀粉水勾芡,酸香带鲜。
辣油:本地线椒榨制,泼入热油激出香辣,色泽红亮不呛喉。
点睛料:蒜泥水(解腻)、芥末水(提味)、焯水芹菜段、胡萝卜丝(添脆感)。
仔细瞧去,红、绿、褐、黄、白在碗里集合,美得好似艺术品,一股武威面皮子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夹一筷入口,面皮爽滑劲道,面筋松软糯香,酸辣合一,一如凉州人的性格。
传统小吃的 “破圈” 之路
在武威,从清晨的早市到深夜的夜市,面皮摊是最热闹的存在,成为街头巷尾的本地“烟火坐标”。
老字号“吉面皮子”“于家面皮”凭借独家调料配方,成为当地人的“早餐标配”,日均销量超千份。凉州面皮子店不断创新化,做出适配现代口味的改良,推出微辣、酸甜等“轻刺激”版本,吸引年轻人和游客。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凉州面皮子,凉州餐饮企业真空包装,解决保鲜难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凉州面皮子作为“凉州美食节”主打产品,结合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等景点,成为游客必尝的“打卡美食”。
凉州面皮子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面粉和调料,承载了千年的地域文化。从街头小摊到电商货架,这碗凉皮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让“凉州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杨延琴 王浩)
来源: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