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新闻联播中听到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始终认为,人老了但思想不能掉队,还得要好好学习。”凉州区永丰镇沿沟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读党章、小心翼翼擦拭军功章。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赵长福。
见到95岁的赵长福老人时,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对参加抗美援朝时的那份珍贵记忆。
赵长福1931年出生于西北的贫困山村,入伍前,他只是个为生计奔波的放羊娃。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役的号角吹响,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投身军旅,驻扎在酒泉某部队。同年12月27日,赵长福所在的加强连接到紧急命令——即刻奔赴朝鲜战场。经过20多天的艰苦行军,1952年1月,部队抵达吉林通化。
“当时鸭绿江附近潜伏着不少敌人,我们便从通化进入朝鲜。当时敌人军事力量比我们强,我们几番研究后发现,敌人大多在白天作战,炮弹多,敌机也不少。为了减少牺牲,我们白天潜伏在树林或山洞里,晚上行军。”赵长福回忆道,“晚上,朝鲜人民用他们的小木船一趟趟地接送我们渡江。为了不耽误行军,我和不少战友都脱了棉裤往前蹚,深冬的江水冰冷刺骨,没走几步腿就没知觉了,可谁都没有停下,就怕耽误了战事。”
硝烟弥漫的战场,是生与死的考验场。赵长福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也亲眼见证了战友们壮烈牺牲。为了胜利,他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取得胜利的机会,即便连续多天不吃不喝也要义无反顾地向前冲。“我记得,当时听到上级要求后续部队给我们多带些干粮,但战士们都说,没有干粮不要紧,多带一发子弹就能多活一分钟。”赵长福说。
子弹无情,战友情深。200多人的加强连最终仅80余人归来。抚摸腿上的伤疤,赵长福泪流满面:“我带着子弹回来了,可他们却再也回不来了……”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赵长福从未忘记那段历史,从未忘记牺牲的战友。如今,党和国家给予的关怀与荣誉,让老人倍感温暖。闲暇时,他常常向年轻人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叮嘱他们,一定要永远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