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武威新闻
古法新传
——武威农特产品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25-06-30 09:11:11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249

当古浪县的红秃头小麦通过18道传统工序制成银丝挂面,当民勤沙漠绿洲的蜜瓜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当藜麦从高原荒地走进智能化生产线……武威人正用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激活味蕾,让地域美食既留住“乡愁”,又拥抱“新潮”。


科技赋能


在古浪县土门镇的微藻体验中心,墨绿色的雨生红球藻在反应器中蓬勃生长,链式自动化喂料系统正将富含微藻的饲料送入鸡舍。“我们的鸡蛋没有腥味,蛋黄是诱人的橙红色,每100克含天然虾青素2毫克。”古浪德福爱格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李志勇拿起一枚虾青素鸡蛋,蛋白饱满如凝脂,蛋黄如同一枚小太阳。

这枚“匠心蛋”的诞生,是科技与传统的奇妙碰撞。公司依托古浪红球藻养殖的地理优势,让母鸡食用雨生红球藻配方饲料,通过生物转化产出高营养鸡蛋。

如今,50多万只蛋鸡在16栋现代化鸡舍里“生产”,新建的保鲜库、清洗车间让鸡蛋从产出到上市全程可控,售价仅为同类产品的40%,却凭借“看得见的营养”成为长三角、珠三角消费者的餐桌新宠。“我们要做‘平价鸡蛋奢品’,让传统食材通过科技实现价值跃升。”李志勇说。

在天祝县的甘肃纯洁高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藜麦的“智变”同样令人惊叹。

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一名技术人员操控着整条生产线,去石、比重、碾米等16道工序一气呵成。原本生长在高原荒地的藜麦,如今被加工成藜麦米、啤酒、营养粥等数十种产品,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

“我们用智能制造破解了传统农耕的局限,让藜麦从‘小众杂粮’变成‘健康新宠’。”公司相关负责人韦忠辉告诉记者,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带动1万余名农牧民增收,每亩地增收1800元,一粒藜麦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


非遗匠心


和面、搓条、上架……银丝般的挂面在两米高的面架上随风飘动,空气中弥漫着麦香。“这是省级非遗‘红秃头挂面’,用古浪特有的砂石地小麦制作,不施农药化肥,全靠雨水浇灌。”古浪天源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叶详拿起一把挂面,细如发丝却弹性十足,“煮不糊、嚼着筋,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为让非遗工艺焕发新生,公司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引入现代技术。自动化晾晒系统精准控制温湿度,电商平台让挂面走出西北,定制化包装满足不同需求。500吨年产量的挂面不仅销往新疆、天津,还通过直播让全国消费者见识了“挂起来的非遗”。“我们在面里加了‘匠心’,也加了‘新意’。”叶详说。

在凉州区“甘味”农产品展销中心,武威静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玲正展示“姑臧里”八宝茶。“枸杞要选宁夏中宁的,桂圆得用莆田的,12种食材缺一不可。”

这款传承百年的茶饮,如今被装进精致礼盒,开发出30余款细分产品。公司搭建起从初加工到文创销售的全链条,线上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线下在繁华商圈设体验店,让“三泡台”从街头巷尾的“老味道”变成时尚健康的“新选择”。“传统工艺就像好茶,需要用新‘茶具’来盛放,才能让更多人品尝。”胡小玲说。


全链协同


六月的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果挂满枝头,散发着清香。村民杨玉兰穿梭在藤蔓间疏果、修枝,“这里的果蔬不打农药,用的是有机种植,卖得贵还不愁销。”

产业园负责人何欢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2500多亩土地被盘活,带动周边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返乡农民工及创业大学生务工,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从种植到销售,产业园建立起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每颗人参果都有“身份证”,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民勤同泽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正将羊肉分割成10余种产品。

“每只羊都有‘身份信息’,从养殖到加工全程可追溯。”综合办公室负责人辛雪介绍,德国进口设备、排酸工艺让民勤羊肉“无腥无膻”。公司的“羊鲜原”牌产品涵盖近百个品类,销往20多个省区市。构建起“从基因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年处理羔羊5万余只,让“中国肉羊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民勤县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则扛起了品牌大旗。“民勤蜜瓜皮薄肉厚,人参果清香淡雅。”副总经理石多文在产销中心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公司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民清源”品牌,通过参加各地农展会、开设电商平台店,让沙漠绿洲的美味走进全国厨房。

“我们要让好食材有好销路,用品质和品牌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石多文说。


人才引擎


古浪县直滩镇,尹发华和刘瑞夫妻的“归雁情”挂面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运转。“红秃头小麦就像西北人,坚韧朴实。”

刘瑞拉动面团,动作娴熟如老匠人。这对“80后”夫妻放弃城市生活,带着“用生态农业改变家乡”的梦想返乡,从借钱买设备到建成现代化车间,他们坚持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将红秃头小麦制成原味、杂粮等多个品类挂面,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人‘归巢’。”尹发华的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分红7.5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古浪县商务局也为他们对接渠道、推广品牌,让“雁归情”不仅是面条品牌,更成为返乡创业的符号。“我们要让古浪的麦香飘向全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尹发华望着窗外的麦田,眼中满是希望。

从一粒鸡蛋到一把挂面,从一颗蜜瓜到一块羊肉,武威的美食故事里,传统与创新从未割裂。

当非遗工艺遇上智能制造,当田间地头连上电商平台,当返乡青年接过祖辈的擀面杖,这片土地正用舌尖上的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记者甘曜毓 王炳智)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