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苜蓿丰收的季节,民勤县19.5万亩紫花苜蓿迎来了头茬收割。在红沙梁镇花寨村紫花苜蓿种植基地,连片的苜蓿流青溢翠,摇曳着紫色的花蕾,空气里弥散着阵阵草香。一台台收割机穿梭田间,划出一道道美丽的线条,呈现出一幅农业现代化的丰收图景。
夏日的骄阳还未露头,花寨村的李培旗早已来到自家苜蓿地,看着长势喜人的苜蓿,脸上泛起了笑意,这些苜蓿不仅是他家里30多只羊的“口粮”,还是自己的“储蓄罐”。
红沙梁镇花寨村村民李培旗说:“我种着20亩苜蓿,苜蓿一年种植,多年收益,成本较少,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省肥、省力,去年每亩收入就达2500元左右。”
紫花苜蓿抗旱、耐寒性强、管理简便,草质本身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高、易被牲畜消化吸收,属于优质的牧草品种,很受市场青睐。除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紫花苜蓿一次种植,六年换茬,其根系发达,既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又可改土肥田,被誉为“牧草之王”。
近年来,民勤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养殖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紫花苜蓿产业,通过群众参与、规模种植、草畜一体发展,推进紫花苜蓿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效益明显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饲草种植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红沙梁镇人大主席谢泽嵩介绍:“我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引导农户大力种植紫花苜蓿,走出了一条‘饲草+畜牧’的发展路子,把‘小饲草’做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截至目前,全镇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肉羊存栏量达5万多只。”
草畜联动生态“加码”,种养双赢增收有道。民勤县“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发展模式已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19.5万亩,肉羊饲养量达406万只,其中存栏量176万只。(记者 梁霞 周旦)